給導彈裝“眼睛” 為航天育英才
——追記我國電磁場理論與天線技術專家陳敬熊院士
陳敬熊院士在研究天線模型。中國航天科工二院23所供圖
【追思】
3月16日,首創(chuàng)麥克斯韋方程直接求解法,為導彈裝上“眼睛”的我國電磁場理論與天線技術專家陳敬熊院士逝世,我國又痛失一位航天科技巨擘。
猶記得,在2021年10月13日,那時距陳敬熊百歲壽辰還有3天,記者有幸見到這位即將百歲的老人。當時,坐在輪椅上的老人身體雖然衰弱,但精神尚好,面對大家的祝福,他還激動地表示:“要繼續(xù)看著祖國事業(yè)、航天事業(yè)的發(fā)展!
如今斯人已逝,留下的是他七十載科研、六十年航天逐夢的精神。他用一生對科學的不懈追求與探索,踐行著一名中國共產黨人的光榮使命,照亮了祖國國防事業(yè)的一片天地。
他讓導彈有了“眼睛”和“指揮棒”
科技報國,是陳敬熊讀書時立下的志向。
經歷社會紛亂的陳敬熊求學路頗為艱辛,讀了兩所小學、兩所初中和兩所高中,其間還因為抗日戰(zhàn)爭兩度失學。
“舊社會貧窮落后,任人欺凌,其原因所在是科學技術太落后……要想中國富強起來,一定要以發(fā)達的科學技術為前提……”在第一次遞交入黨申請書時,陳敬熊這樣寫道。他大學和研究生選擇電機和電信專業(yè),就是要以扎實的專業(yè)基礎,為新中國的科研建設貢獻力量。
陳敬熊科研人生踏出的第一步,是在電信技術研究所研究“放在地面上的天線通信”問題,這個軍用通信天線理論問題的研究,為陳敬熊解決朝鮮戰(zhàn)場坑道的天線通信問題打下基礎。
在陳敬熊專心研究地面波問題,為軍用通信天線設計提供理論依據的時候,他所在的工作單位與幾家科研單位聯(lián)合,組建成立了國防部五院二分院。
1957年11月,陳敬熊成為中國第一代航天人。
剛剛踏入航天征程,他就迎來一項重大工程,研究“1059”導彈天線!1059”是以蘇聯(lián)“P-2”導彈為原型結合國內實際仿制的第一代國產導彈,而陳敬熊研制的導彈天線,是導彈的“眼睛”和“指揮棒”。
陳敬熊帶領團隊自力更生,吃透導彈天線設計原理。他提出麥克斯韋方程直接求解法,極大簡化金屬圓錐體、圓柱體、拋物柱體等設計計算公式的推導,為彈上天線設計成功提供理論依據,并打破了已有關于天線設計的理論限定。
這成為新中國科技工作者自主創(chuàng)新的典范之一。
錢學森點將,讓他攻關難題
1963年6月,二分院政治部批準陳敬熊參軍。在他家中,始終珍藏著第一次穿上軍裝的照片,“這是神圣的時刻,穿上了軍裝,以后就要以軍人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
此后,陳敬熊更加努力投入科研工作,以高度的事業(yè)心和責任感攻克各項難關。
在研制“1059”導彈的同時,國家還開展了另一項代號為“543”的地空導彈仿制工作,這就是“紅旗一號”。
錢學森約見陳敬熊,點將讓他攻關“543”指導站天線誤差問題。陳敬熊帶領攻關小組歷經八個月時間,經過深入理論分析和上百次試驗,找到天線產生誤差原因,最終天線誤差問題被解決,天線性能也大大提升。
回憶這段研制時光,陳敬熊說:“頭發(fā)就在那幾個月白的!
陳敬熊一貫重視理論研究,他覺得基礎研究是源頭,是推動應用的源泉。只有把天線理論研究好,把地基打牢,我國的天線技術才能更好更長久地發(fā)展。在這段攻關任務中,他將這項專長發(fā)揮得淋漓盡致。
“陳老在天線研究中推導了很多公式,推動了雷達天線工作的發(fā)展,對現(xiàn)在最先進的固態(tài)有源相控陣,也做了大量理論的、基礎的奠基工作。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他解決的相控陣盲點問題等關鍵技術,對雷達相控陣天線技術的發(fā)展起到了很大作用!倍23所原所長黃槐說。
曾經共事多年的中國工程院院士張履謙說:“要學習陳敬熊同志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科學作風,把論文寫在中國的國土上!
赤誠無我,一生踐行報國初心
在對國防科技事業(yè)不斷探索的同時,陳敬熊積極向黨組織靠攏。1921年出生的他,與黨同齡。從讀書時起他就逐漸樹立進步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陳敬熊說:“親身經歷了新舊兩個社會,又親身經歷了新中國的各個發(fā)展階段,我深切感受到,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沒有共產黨就不能發(fā)展中國……我希望盡快加入中國共產黨。”
第一次遞交入黨申請書后,陳敬熊給妹妹寫信,“我有許多缺點,我一定要改掉它,爭取做一名合格的共產黨員”。他時刻以共產黨員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堅持科技救國信念、堅定科技報國初心。
1979年,23所科技處黨支部通過陳敬熊的入黨申請,同意吸納他為預備共產黨員。
支部大會的決議中寫道:“希望陳敬熊同志入黨后深入第一線,以自己的技術專長為‘四化’多作貢獻!痹谝院蟮目蒲泄ぷ髦,陳敬熊為航天事業(yè)的發(fā)展不斷撒播著科技星火。
建院初期人才極度匱乏,陳敬熊第一個提出“導師帶徒”的人才培養(yǎng)方法。他鼓勵有技術基礎的徒弟勇于實踐,對沒有專業(yè)知識基礎的則手把手地教。
他因材施教,培養(yǎng)出了一批青年技術骨干,一些優(yōu)秀學生更是成長為技術專家。1961年,“導師帶徒”這一卓有成效的人才培養(yǎng)方法在二分院全院推廣。
為了滿足人才梯隊建設的需要,陳敬熊還張羅航天系統(tǒng)自主培養(yǎng)研究生的工作,并先后在北大、清華、北航等高校執(zhí)教,為社會培養(yǎng)科技人才。在為北航講授“電磁波理論”時,因為是一門全新的課程,沒有現(xiàn)成的教材可用,陳敬熊動手編寫了《電磁波理論》一書,分享自己多年電磁場微波理論研究的心得。
90多歲時,陳敬熊還堅持學習和研究,用自創(chuàng)的數學算法推導公式!拔液芟矚g數學,也擅長用數學解決工程問題,以后你們有關于數學工程應用的難題,可以來找我,也許可以給你們一點幫助。”陳敬熊經常對來探望的年輕職工說。
在彌留之際,陳敬熊叮囑家屬:生病期間黨費按時交齊,身后事一切從簡,喪葬費用自理。他對組織沒有任何要求,唯一放心不下的,是他深愛的雷達事業(yè)和青年人才的成長。
“將自己的所學所知奉獻給祖國,為祖國的科技事業(yè)發(fā)展奮斗終生”,這是陳敬熊年少時的理想,他一生都心系祖國、赤誠無我,踐行了自己的初心。
(本報記者 詹媛 本報通訊員 陳佳佳)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