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wǎng)
人民網(wǎng)>>教育

古代幾月開學,考試多不多,什麼時候放假

吳鵬
2021年08月31日07:55 | 來源:中國青年報
小字號
原標題:古代幾月開學,考試多不多,什麼時候放假

盼望著,盼望著,九月開學季的腳步近了,無數(shù)老母親老父親懷著激動的心情,迎來了“神獸”歸籠的時節(jié)。但你可知道,不是每個時代的開學時間都是在九月,九月開學並非自古以來。

農閑時才可入學

中國古代以農立國,上至廟堂下至村野,大小事務都要圍繞農時進行。學校教育亦不例外,需要避開繁重的農忙時節(jié),在農閑時方可入學。據(jù)西漢崔寔《四民月令》,秦漢之時的學校根據(jù)學生年齡的不同,一年分別有兩次和三次開學時間。

“成童”即15歲以上、20歲以下的青少年學生,一年有兩個學期,分兩次開學。

第一次開學是在春天,在“農事未起”的春耕大忙之前,要送“成童已上入大學”,學習“五經(jīng)”,即《詩經(jīng)》《尚書》《禮記》《周易》《春秋》等科目。

第二次開學是在十月“農事畢”,秋收結束,“五谷既登,家備儲蓄”,家家戶戶都有余糧,“命成童入大學,如正月焉”,繼續(xù)學習“五經(jīng)”。

“幼童”即9歲以上、14歲以下的兒童,每年有三個學期,分三次開學。

第一次開學是在正月“硯冰釋”,用來研磨墨汁寫字的硯臺上的冰片消融時,送“幼童入小學”,學習“篇章”,即《六甲》《九九》《急就》《三倉》等啟蒙讀物。

第二次開學時間在夏末秋初,“八月暑退”,熱氣散去,天氣轉涼,“命幼童入小學,如正月焉”,繼續(xù)學習啟蒙讀物。

第三次開學在十一月“硯冰凍”,硯臺結上冰片時,時令已到冬天,農閑無事,幼童再次進入小學。在春天和夏末秋初兩次學習啟蒙讀物的基礎上,幼童在冬季學期可以進入到《論語》《孝經(jīng)》的學習階段。幼童冬季入學也有在十月,《春秋公羊傳》即言“十月事迄,父老教於校室”。南宋陸游《冬日郊居》詩亦雲(yún),“兒童冬學鬧比鄰,據(jù)案愚儒卻自珍”。陸游自注其詩言,“農家十月,乃遣子弟入學,謂之冬學”。

入學年齡跨度大

古代入學年齡沒有一定之規(guī),但通常比現(xiàn)在晚。據(jù)《春秋公羊傳》,“八歲者學小學,十五者學大學”。而且,家庭出身不同的孩童,入學年齡也差別頗大。

西周時期,王太子一般是8歲入小學,15歲入大學?!笆雷印保垂浯蟪嫉拈L子、大夫等低級官員的嫡子,13歲上小學,20歲上大學。而“余子”,即大夫等低級官員的庶出孩子,和部分有機會接受教育的平民子弟,在15歲才能入小學,上大學的時間就更晚。

后世入學年齡一般都在8至15歲之間。據(jù)明朝《嘉靖太平縣志》,太平縣“令民間子冀盼八歲以上,十五歲以下,皆入社學”﹔《嘉靖香山縣志》則言,“八歲至十有四者,皆入學”。

有個別神童入學比較早,如唐朝開元名相張九齡7歲就能寫出一手好文章,13歲出文集。《長安十二時辰》裡李必的原型——李泌,7歲就能寫詩作文,唐朝中后期理財名臣劉晏,7歲考中科舉考試中專為少年兒童應試設置的科目“童子舉”, 7歲學業(yè)便如此優(yōu)異,則入學最晚也在四五歲左右。

也有人開蒙較晚,遲至三十而立之年才能入學。北魏儒學大家劉蘭因家貧,“年三十余,始入小學”。劉蘭雖入學較晚,但進步神速,剛上學便將《急就篇》倒背如流,“家人覺其聰敏”,便砸鍋賣鐵送他到名師中山王保安門下研習《春秋》《禮記》《詩經(jīng)》等。劉蘭“且耕且學”,勤工儉學,三年便學成出師,開門立派,“學徒前后數(shù)千”,成為一代儒宗。

入學禮是真的嗎

根據(jù)一些國學培訓機構的演示,古代入學禮有正衣冠、行拜師禮、淨手淨心、朱砂開智等內容。就正衣冠而言,《禮記》認為“禮義之始,在於正容體,齊顏色,順辭令”,正衣冠是明事理的起點,入學時要由先生為學生整理好衣冠,方能拜見夫子像,隻有衣冠整潔才能靜心做好學問。

但這些並不一定是古代原始的入學禮儀,古代可能並沒有這種統(tǒng)一的入學禮。現(xiàn)代有人認為,“入泮禮”就是古代的兒童入學禮,實則不然。

春秋時期,魯國君主僖公在都城泮水修建宮室泮宮,既方便舉行大型儀式,也用來教育貴族子弟,后來泮宮就成為學校、尤其是州縣地方官學的代名詞。從北宋開始,州縣官學和孔廟中開始修建半橢圓形的水池即泮池,上有石橋。“入泮禮”是指童生通過縣試、府試、院試三場考試,考中秀才進入州縣官學成為生員時,在泮池邊舉行的典禮儀式,而非現(xiàn)在小學生“入學禮”。

考試是保留項目

進入學校后,從古到今,考試是永遠躲不開的保留節(jié)目。我國是世界上最早實行考試制度的國家,早在西周時期就發(fā)展出定期考察學業(yè)的制度。西漢太學生每年考試一次,稱為歲試,東漢改為兩年一考。

唐朝號稱盛世,考試制度同樣繁盛,有每十天一次的旬試、每月一次的月試、每季度一次的季試、每年一次的歲試、畢業(yè)考試等五種考試類型。學生如果歲試連續(xù)三年不及格,或九年仍不能畢業(yè),會被開除學籍。北宋王安石變法時,在考試成績之外,又加入對學生平時操守、品行的考察,操行、學業(yè)俱優(yōu)才能畢業(yè)。

放假的日子又要到了

盼望著盼望著,開學的日子到了,下次放假的時間也不遠了。古代國子監(jiān)讀書的太學生一般都有休假,唐朝太學生假期較為規(guī)范,有旬假、田假、授衣假三種。

據(jù)《新唐書·選舉志》,旬假是每“旬給假一日”,每月隻有三天休假時間,上中下旬各休一天,比今天學生辛苦得多。田假是在每年五月農忙時放假一月,讓家住鄉(xiāng)村的學生回家?guī)椭感至侠磙r活。授衣假是在每年九月天氣轉涼之時,給太學生放假一月,讓其回家取過冬衣物。

國子監(jiān)是朝廷最高教育管理機構,太學生來自五湖四海,回家路程遠近不一。為照顧家遠學生,距離長安超過兩百裡的學生,假期可以扣除趕路所需時間。假期結束后要及時返回銷假,如無故逾期三十日、因故逾期百日不回國子監(jiān)繼續(xù)學業(yè),“皆罷歸”,開除學籍。

太學生如果家中臨時有事,還可隨時請假,說明請假理由,報請國子監(jiān)中層官員丞(從六品下)、主簿(從七品下)批準即可。但在特殊時期,太學生的假條會得到皇帝御批。

據(jù)《資治通鑒》卷204,武則天天授二年(691),太學生王循之給武則天上表,“乞假還鄉(xiāng)”,武則天批示“許之”準假。狄仁杰聽說此事后,上奏批評武則天為政太過事必躬親,不懂“君人者,唯殺生之柄不假人,自余皆歸之有司”的抓大放小為君之道,“彼學生求假,丞、簿事耳”,如此小事天子都“為之發(fā)敕,則天下之事幾敕可盡乎”。武則天聽后,“善之”。

(作者吳鵬系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博士)

(責編:郝孟佳、熊旭)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