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0°圓桌式研討:突圍分科教學
當下,每一門學科似乎都有各自“完整”而“獨立”的體系,每一門學科都遵循著“自以為是”的教學規(guī)律,學科之間有一道天然鴻溝。但是,活動類作業(yè)卻不屈從于分科教學,而更多體現為跨學科性,是開放的,無學科邊界的。賓虹小學在無書面作業(yè)改革不斷深化的過程中,深深感到學科整合的重要性。從2012年秋季開始,學校在各年級選取試點班嘗試360°圓桌式研討,即在現行任課老師分學科研討基礎上探索如何將不同學科內容整合起來,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此舉取得了很大成功,2013年4月,全校44個班級全面推廣了360°圓桌式研討。
所謂360°圓桌式研討有兩層涵義。一是360°看學生。教師在日常教學中常常發(fā)現,有的學生語文、數學成績不好,但在體育場上卻生龍活虎;有的學生是數學尖子,但在語文課上卻經常心不在焉;有的學生科學課上思維火花不斷閃爍,但換一門課程就判若兩人。單一學科的師生接觸,往往會對學生產生認識偏差甚至是偏見,360°圓桌式研討為老師全面了解學生、更好地因材施教提供了平臺。另一層涵義則在于不同學科的整合。一方面,活動類作業(yè)需要不同學科的配合。例如科學探究類作業(yè)中的觀察日記就需要語文老師的介入;另一方面,不同學科教材之間時常會有重復與交叉。例如一年級語文要教“前、后、左、右”等生字,而數學教材中也有教方位的“前、后、左、右”,如果兩者整合起來,教學效率就會大大提高。
賓虹小學的360°圓桌式研討已成為一種制度化的安排,通常會在每月月初由班主任牽頭,各學科老師坐下來交流本月各自學科的教學思路與內容,商討學科間有哪些內容是可以相互利用或加以整合的。例如,語文課要學某篇課文,音樂老師可否在音樂課上配合教相關的歌曲,美術老師可否配合起來畫一畫;科學課的內容可否成為作文教學的基本素材,以便充分利用科學探索過程中的親歷體驗。學校每周還有一次各任課老師共同聽課的安排,讓各學科老師有機會全方位觀察學生。通過這種360°圓桌式研討,不同學科老師之間相互協(xié)作,相輔相成,提高了教學效率,改變了傳統(tǒng)教學的基本形態(tài)。例如,老師會將科學課的“種豆豆”與數學課的長度計量單位進行整合,通過豆豆不同的圖形搭配,延伸出數學課的許多知識點。
360°圓桌式研討是一種全新的教研理念,是在無書面作業(yè)改革中催生的教師專業(yè)成長新形式,值得認真研究和重視。
三七課堂:無書面作業(yè)倒逼課堂改革
在無書面作業(yè)背景下,學校課堂教學改革勢在必行。因為豐富的課外活動不僅產生了大量亟待利用的教學資源,更重要的是,課堂教學也必須同時體現“讓學生自主學習、主動學習”這一理念,否則就成了“兩張皮”。為此,賓虹小學著手改革課堂教學,探索“三七課堂”模式,即從課堂40分鐘時間里截取10分鐘,用于前3分鐘學生演講和后7分鐘當堂練習。因為該校自建校以來課堂教學就一直實行留最后10分鐘完成作業(yè)的做法,所以改革重點就放在了前3分鐘學生演講這一環(huán)節(jié)上。
以小學三年級數學課為例。前3分鐘學生演講內容有數學名人的故事、生活中的數學現象、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小難題等,讓學生充分動手動腦,發(fā)展創(chuàng)造性思維。學生在準備前3分鐘演講過程中表現出了極大的熱情與興趣,不僅數學學習的氛圍空前高漲,并且應用數學的意識也大大增強。老師發(fā)現,學生在課堂上變得更喜歡說了,更喜歡討論了。一位老師在總結中這樣寫道:經過上學期一個學期的嘗試,我們發(fā)現學生對“三七課堂”中的這三分鐘講學充滿了濃厚興趣,雖然有的學生結結巴巴不能表達到位,但這樣的課堂帶給學生很大的樂趣,各種內容的演講,開拓了學生視野,也吸引著學生討論爭辯的熱情。有幾次因為時間沖突,學生們準備好了不能一展風采,就會不停地追著問老師,“老師,明天可以講了嗎?”
目前,賓虹小學“三七課堂”的改革還處在探索初期。許多老師已經感覺到,只有3分鐘的學生演講時間太少了。因為在實施過程中,許多情況下學生要將問題解決的思路闡述清楚就不止3分鐘,況且他們還會時常發(fā)生爭辯。因此,究竟是“三七課堂”還是“五七課堂”抑或是“十七課堂”,仍需要進一步研究。但不管怎樣,前3分鐘學生演講對傳統(tǒng)課堂教學而言,的確有“破冰”意義。